当上十五运会开幕式特聘顾问!番禺这位“鳌鱼大叔”不简单!

2025-03-04 来源:广州日报

  在广东番禺沙涌村,只要一说起“省级非遗传承人”幸泽良,乡亲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2月28日那天,可把幸泽良高兴坏了,他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非遗类特聘顾问。这可是天大的荣誉,既是对他多年舞鳌鱼功夫的认可,更是对他一门心思传承非遗的褒奖。3月1日,记者“逮”着刚带着荣耀回村的幸泽良,和他唠了唠,这一聊,才真正感受到他五十多年和非遗的不解之缘,还有他培养出的那一大帮“非遗小传人”。

  幸泽良(左一)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特聘顾问

幸泽良的特聘顾问受聘聘书

  这梦一做就是一辈子

  “我是1957年8月生在沙涌村的,小时候就在沙涌小学读书。”幸泽良欣喜说道,“1970年,我13岁,跟着我哥幸大九学鳌鱼舞步法,从那时候起,我这心就被这鳌鱼舞给勾住了 ,再也没放下过。”那时候日子苦,农村娃大多得跟着家里干农活,幸泽良也不例外。1966 -—1990年,他每天日出就下田,日落才回家,但心里对鳌鱼舞的喜欢,一点没被农活消磨掉,反而越来越深。1973年 -—1987年,他又跟着幸大珠、江锐潮学鳌鱼扎作,从一个啥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一点点成长为掌握全套鳌鱼舞技艺的行家,这里面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幸泽良对鳌鱼制作技艺乐此不疲

  进了鳌鱼队,扛起传承的担子

  1977年,幸泽良正式加入沙涌鳌鱼队,他一拍大腿说:“从进队那天起,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鳌鱼舞跳到最好!”从那以后,不管是村里的小舞台,还是外面的大场子,只要有演出,幸泽良总是冲在前面。在一次次表演里,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本事也越来越大,慢慢成了沙涌鳌鱼舞的顶梁柱。哪怕是1990 - 1998年在石碁建筑队打工的时候,他也没忘了鳌鱼舞,一有空就和队里的人琢磨怎么把这老祖宗留下的玩意儿传下去。

  幸泽良心里明白,传承就像接力赛,得把每一棒都接好。沙涌鳌鱼舞的传承谱系清清楚楚,第一代江鹏均,组织过五届鳌鱼出会;第二代江绍敬,跟着江鹏均学,也组织过不少活动;第三代幸大九,是幸泽良的启蒙师傅;第四代江炳贤,当了鳌鱼舞队的队长;幸泽良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不光把前辈的本事学到手,还琢磨出不少新花样。在他的带动下,第六代的幸楚明、江锦华这些年轻人,也都成长起来,给沙涌鳌鱼舞注入了新活力。

  带着鳌鱼舞闯世界

  “这么多年,我就想着让更多人看到咱沙涌鳌鱼舞的厉害!”幸泽良眼神里透着自豪。这些年,幸泽良带着团队到处参加演出。2006年广州市首届农村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他作为主要鳌鱼舞者,一上台就把大家给震住了;2008年沙湾镇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他又一次大放光彩;2009年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他把状元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幸泽良和同伴传承鳌鱼舞获奖多多

  2012年,幸泽良带着沙涌鳌鱼舞登上了韩国丽水世博会的舞台。“站在国外的舞台上,我心里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沙涌的鳌鱼舞有多牛!”他做到了,那灵动的舞姿,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中国非遗的魅力。这些年,幸泽良拿的奖数都数不过来,1986年的“丰收奖”、2012年的山花奖金奖……每一个奖,都是他的勋章,也是他继续往前冲的动力。

  教娃跳鳌鱼,传承这事有了盼头

  幸泽良可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常说:“非遗这东西,得靠年轻人接着往下传,得从娃娃抓起。”从1995年开始,他就到沙涌小学教孩子们鳌鱼扎作和舞蹈。2008年起,鳌鱼制作和舞蹈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幸泽良被聘为顾问兼教练,一分钱不收,就为了把这手艺传下去。

  在沙涌小学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幸泽良忙碌的身影。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做鳌鱼道具,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步法。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成立了鳌鱼文化社团,编了鳌鱼舞操,还写了《舞动的鳌鱼》校本课程,搞起了陶瓷鳌鱼文创。现在,沙涌小学的500多名学生和30多位教职工,人人都能来上一段鳌鱼舞,个个都是“非遗小传人”。

幸泽良在幼儿园和校园传授鳌鱼舞技艺

  沙涌小学鳌鱼队队员小江满含感激地说:“我从小学就开始跟着幸师傅学鳌鱼舞,那时候我啥都不会,是幸师傅一点点教我,不嫌我笨,特别有耐心。没有幸师傅,就没有现在的我,我现在不仅学会了这门手艺,还真心爱上了它,以后我也要像幸师傅一样,把鳌鱼舞一直传下去。”

  沙涌小学的校长罗镜新对幸泽良满是感谢:“幸师傅这么多年义务教学,为学校非遗传承立了大功。”学校也打算接着把保护传承的事儿做好,让鳌鱼文化成为学校的招牌。

  当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特聘顾问,幸泽良觉得责任更重了:“我一定把自己的本事都使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沙涌鳌鱼舞,让非遗在新时代重新火起来!”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幸泽良一走就是一辈子,他的故事,就像一把火,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保护的事业里。

  文、图:记者 潘伟璘  通讯员 邓雪芳